墙体砖在广场应用中的防滑性能需根据使用场景、环境及安全规范进行综合考量,具体要求如下:
一、防滑等级标准
依据GB/T 4100-2015《陶瓷砖》及GB 50037-2013《建筑地面设计规范》,广场地面砖防滑性能通常需满足以下标准:
1. 干态静摩擦系数:普通区域≥0.5,坡道、台阶等关键区域≥0.6;
2. 湿态防滑等级(按DIN 51130斜坡试验划分):量大的开放广场建议达到R10-R11级(倾斜角度10°-19°),潮湿或临水区域需提升至R12(19°-27°)。
二、材料与工艺要求
1. 材质选择:优先选用毛面石材、防滑陶瓷砖或透水砖,避免使用釉面砖或抛光大理石;
2. 表面处理:通过火烧面、荔枝面、条纹压槽或微凸颗粒等工艺增加粗糙度,湿态防滑系数(BPN值)宜≥65;
3. 排水设计:铺装坡度≥1%-2%,结合导水槽或透水结构,减少表面积水。
三、环境适应性
1. 高湿度区域(如喷泉周边):采用R12级防滑砖,并设置警示标识;
2. 温差较大地区:需兼顾防滑与抗冻融性,避免表面因冻胀剥落导致防滑性能下降;
3. 重型车辆通行区:选用C40以上强度砖体,防滑层需具备耐磨抗压特性。
四、维护与管理
1. 定期用高压水清除表面藻类、油渍;
2. 每2-3年采用防滑剂处理,恢复微观纹理;
3. 冬季结冰区域需及时除冰,避免形成光滑冰层。
通过科学的选材、规范的施工及持续维护,可确保广场铺装系统在满足行人安全需求的同时,兼顾耐久性与景观协调性。特殊区域建议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摩擦系数实测,确保符合《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》(CJJ 37-2012)等强制性要求。

上一条:地砖的生产工艺流程是怎样的?
下一条:地砖压制的压力参数如何设置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