墙体砖透水的成型工艺特点主要体现在材料选择、孔隙结构控制以及生产工艺优化上,以满足透水性、强度和耐久性的平衡。以下是其主要特点:
1. 骨料级配与孔隙设计
透水砖的是通过骨料间的孔隙实现透水功能。成型工艺中需严格控制骨料(如碎石、陶粒等)的粒径级配,通常采用单一级配或间断级配,减少细颗粒含量,确保骨料间形成均匀的贯通孔隙(孔隙率15%~30%)。同时,通过调整骨料形状(多棱角或球形)优化孔隙结构,兼顾透水效率与力学性能。
2. 低水泥用量与粘结方式
为减少孔隙堵塞,透水砖多采用低水泥掺量(通常占干料质量的10%~15%),或使用高分子粘结剂(如环氧树脂)。成型时通过高压压制(10~30MPa)或振动密实,使粘结剂均匀包裹骨料表面,形成“点接触”结构,既保证颗粒间粘结强度,又保留连通孔隙。
3. 成型工艺类型
- 压制成型:采用液压机或机械压机,通过高压力将混合料压入模具,形成预定孔隙结构。该工艺、密实度可控,适合大批量生产。
- 振动成型:利用振动台的高频振动排出空气,使混合料自然密实,孔隙分布更均匀,但需控制振动时长以避免过度密实。
- 挤出成型:通过螺旋挤出机连续挤出坯体,适合生产长条形透水砖,但对材料流动性和粘结剂要求较高。
4. 免烧或低温烧结工艺
为降低能耗,透水砖多采用免烧工艺(如水泥固化或聚合物固化),或低温烧结(800~1000℃,低于传统烧结砖)。免烧砖通过养护(蒸汽养护或自然养护)提升强度,而低温烧结可部分保留骨料孔隙,同时增强耐久性。
5. 表面处理与后期养护
成型后需进行表面处理(如喷涂透水增强剂)以减少表层粉化,并通过7~28天的保湿养护提高强度。部分工艺采用双层结构设计,表层细骨料提高耐磨性,底层粗骨料保证透水性。
6. 环保材料应用
成型工艺中常掺入再生骨料(如建筑废料、废陶瓷)或工业固废(粉煤灰、矿渣),通过优化配比实现资源化利用,降低生产成本。
综上,透水砖成型工艺需在孔隙结构、力学性能及环保性之间取得平衡,其技术在于材料设计与成型方法的协同优化,以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的需求。

下一条:护坡砖学校的安全性要求有哪些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