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道砖作为水利工程及景观设计中的常用材料,其表面光泽度类型主要根据功能需求和美学效果进行划分,通常可分为以下四类:
1. 高光泽型(镜面抛光)
通过机械抛光或釉面处理形成光滑如镜的表面,光泽度值可达80GU以上。此类砖体具备良好的自洁性,能减少藻类附着,适用于城市河道景观带或亲水平台等对视觉效果要求较高的区域。但其防滑性能较弱,需配合防滑纹设计使用。
2. 半哑光型(磨砂处理)
采用喷砂或水刀工艺形成细腻磨砂质感,光泽度介于30-60GU。表面呈现柔和的漫反射效果,既保留一定清洁便利性,又具备中等防滑能力,是市政河道工程的主流选择。该类型在雨雾天气能有效降低表面反光强度,提升行人安全性。
3 全哑光型(自然粗糙面)
通过天然石材劈裂或高压水冲工艺形成无光泽表面(<20GU),保留原料原始肌理。这类砖体具有的防滑性能(摩擦系数≥0.6),适用于水流湍急的河道护坡、水库堤坝等安全要求高的场景。表面微孔结构有利于微生物附着,促进生态修复。
4. 渐变光泽型(复合处理)
新兴的混合加工工艺,通过数控雕刻形成光泽度梯度变化(20-70GU区间)。在主体哑光基面上局部嵌入高光条纹或图案,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,特别适用于文化主题河道或历史街区的水景改造项目,能通过光影变化营造视觉效果。
选择时需综合考虑水文条件、使用场景及维护成本:急流区建议采用全哑光型,商业区优选半哑光或渐变型,而高光型更适合干燥少雨的景观节点。现代河道工程更倾向采用2-3种光泽度组合方案,在保障功能性的同时提升空间美学价值。

上一条:河道砖保温的隔热性能如何?
下一条:河道砖彩色的褪色速度受什么影响?







